S.S.

【REPO随笔】那个安静的角落——我所认识的Andrew Scott先生

他夸Phoebe也很在点上, 她是个女权主义者,但对我来说她是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,极度包容,写男性角色十分呵护,(Priest)有深度,有敏感度,让人惊喜。

亦然易燃物:

博文日期:2012.05.23


这个标题来源于我曾给段奕宏老师写的一篇REPO。我固执地认为这两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,如今想写AS,竟也没想出另一个更为贴切的标题。

一直很想写一篇有关AndrewScott的文字。他与别的演员不同,他的资源太少了,曝光也太少了。大家对他的了解仅来源于AS粉零零星星的REPO,以及基于这基础上的脑补与“以讹传讹”。坦白说,尽管这个脑补出的“甜心软糯AS”的形象萌到了很多圈子里的姑娘,但我仍旧会觉得,对比起他本人,这种刻板的“标签化”印象是多么单薄,甚至扼杀了大家了解他的机会。Andrew Scott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大红大紫,他的光环也会随着Moriarty的远去而逐渐淡化。我不想留有这样的遗憾,不想多年之后谈起Andrew Scott,大家只记得这圈子里有一个萌系莫里亚蒂教授,有一个“可爱软糯的小甜心”。我想让大家知道,这个人并不软,甚至也并不甜,他的性格比我所接触过的很多男人都要“强硬”。

一个男人的“强”并不体现在他的体格有多么强壮,声音有多么浑厚,甚至也不体现在他表现出的性格有多么“纯爷们”。袁朗评价许三多曾用过这样一句话:“不焦虑,耐得住寂寞。我喜欢耐得住寂寞的人。”在文学作品里,类似许三多这样的角色被作者赋予了“傻”与“天真”的元素。他因为“傻”,因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世界里,因此“耐得住寂寞”。但现实中还有另外一种人,他们并不“傻”,他们什么都见过,什么都经历过,却仍旧可以荣辱不惊,仍旧可以“耐得住寂寞”。因为他们有胸怀,有气量,他们并不在意世人斤斤计较的那些东西。因为他们活得足够简单——在他们的生命里,有自己喜欢的、愿意为之付出的东西,在这方面,他们执着,强硬,毫无妥协的可能;而除此之外,他们看淡一切。这种人注定是成就大事的人,不管他从事的是何种职业,也不管他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心愿。我羡慕这样的人,羡慕这样的人所拥有的生活。而这样的男人,也是我所钦佩与敬重的——他们是心灵上的巨人,是我心目中的强者。

而AndrewScott恰好是这样的一个人。这正是我特别不愿意大家看“低”他的原因。

我也曾误解过他,也曾以调侃的语气叫过他“莫娘”。就如同我慢热地喜欢上段老师一样,我并非从一开始就这么喜欢Andrew Scott的。

直到现在我都在说,我喜欢上Andrew Scott,与三集片和莫里亚蒂教授的关系并不大。只能说,三集片与莫里亚蒂教授给了我认识Andrew Scott的机会,而我由衷地感谢这个机会。

纯属偶然,我在群里看到了爱沙尼亚姑娘pakost的PS图片,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莫里亚蒂教授之外的Andrew Scott。我只记得当时的感觉很奇妙,就好像我从来都不认识这个人一样。于是,我去翻了她的其它P图,又去看了各种MV,再顺藤摸瓜地找了他那些稀有的电影和剧集看。我开始欣赏作为一个演员的Andrew Scott,因为他实在很出色,并不是一个只懂得莫教授式夸张表演的人。后来,我又去看了他的访谈,以及曾见过他本人的姑娘们的REPO。这个人讲话有深度,有水平,对粉丝又足够nice。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招人喜欢呢?于是,我很自然地落水了。

但截止到我真正见他本人之前,我对他的喜欢仍旧是有着很多的脑补成分的。我也和现在的很多姑娘一样,觉得他一定是一个“软糯”的、“甜心”的人。又因为他是个实打实的小透明,在此之前他甚至并不拥有一个粉丝,所以我曾以为,他就算真的不在意三集片带给他的名利,但对于这些热爱他的粉丝,他也一定是打心眼里高兴与感激的。并不仅仅我在这么想。去英国之前,我为他用心准备了各种礼物,很多姑娘都对我说:“他一定会感动死的!”“有姑娘从中国跑来看他,他一定很激动吧!”……这是个多么自然的心理,我付出的劳动有了回报,我的作品得到了肯定,我还因此拥有了粉丝,我怎么可能不为此激动呢?有多少演员在忆苦思甜之时,不会感激粉丝在自己的透明时期给予自己的支持;又有多少演员在回忆自己的透明时期时,不用一种惹人“心酸”的语调呢?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嘛。还不仅仅是演艺界,哪怕是写文、画图、做MV的大手们,也没有几个是不渴望读者与观众的支持的。

而AndrewScott还真的不一样,这是他带给我的第一个“意外”。而这个“意外”是伴随着泰晤士河畔意外的偶遇而来的。

有很多姑娘都曾问过我在英国见他的各种情景,这次偶遇更是常常被提及。在QQ聊天的时候,气氛总是偏向欢乐与鸡血的,于是我常强调的也是“偶遇”本身的戏剧性,并没有过多谈及其它的东西。而对我自己来说,这场偶遇在第一时间刷新了我对这个人的固有印象。

我是一个不太能做“粉丝”的人,因为我从不习惯看低自己、看高他人,哪怕是自己的偶像也一样。前前后后见过很多明星,却至今没有体会过真正“追星”的心情,没体会过手抖端不住相机的滋味。我喜欢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。我尊重对方,对方也必须尊重我。如果我能够“仰视”一个人,那一定不是因为他在娱乐圈的身份、地位,也不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光环。这种“仰视”等同于敬重。

所以,我其实打心眼里讨厌粉丝们追星时摆出的“卑微”姿态,而与此同时,也并不喜欢明星对粉丝的所谓“感激”以及粉丝对这种“感激”的感恩戴德。先别说这种“感激”有多大比重的做秀成分,哪怕是诚心诚意的“感激”,其实也很少感动到我。粉丝不该是奴仆,也不该是上帝,谁也别太拿自己当回事。

我与AndrewScott的这场偶遇其实非常简单。学校组织的晚餐过后,我与两个同学沿着泰晤士河畔散步,远远地,看到两个人边说话边迎面走来。我觉得其中一个非常眼熟,但第一时间并没敢认,直到他走得很近了,快从我身边走过去,我才喊了一声“Andrew Scott”。

听到他的名字,他立刻停了下来,转头看我,而我马上接了一句:“我是你的粉丝,从中国来的!”

他第一时间真的有点错愕,只是对着我笑,似乎还说了类似于“Hi”或是“Hello”之类的话。而我继续说:“我买了你六张票。”他才反应过来,很高兴地说:“啊,你是来看我的话剧的!”我说是的。于是他很高兴地跟我握手,说:“那我们明晚见啊!”

然后,我就让两个同学帮我们拍合影。然后就跟他说再见了。

而半个小时之后的第二次偶遇,我则是跟他打了声招呼就直接离开了。

在见到他本人之前,我其实曾有一个疑问:每个见过他本人的人,对他的形容都是nice、软、甜心,不仅是粉丝,就连与他合作的同事都常夸赞他,然而我从各种文字访谈里看到的却是一个性格很“强硬”的人。我一度觉得,在我的脑海中,这两个形象甚至难以重叠起来。而这次偶遇之后,我突然懂了:他的nice并不在于他多么愿意与人相处,多么渴望与喜欢他的人接触,而仅仅是他待人处世的一种礼节,有礼而有节。

如果让我客观评价,那么Andrew Scott见到粉丝其实一点也不激动,而他对粉丝其实也并没有多么热情。在我看来,这就是他最自然的状态,他对待粉丝、对待同事、甚至对待其他陌生人都是这个状态,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是这样。

对粉丝热情友好的明星其实很多,而这个小透明演员和他们都不一样,这就是我对他本人的第一印象。他不会因粉丝远道而来而激动,也不会做出任何举动讨好粉丝。他没有把我当作粉丝看待,他把我当作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,有礼有节地跟我打招呼与道别。一个很有修养的男人。哦,天知道我有多么喜欢这样的人。

我第二次见到他,则更透彻地理解了大家给他的nice的评价。那是伦敦时间7月7日下午,我去NT的stagedoor等他。我的票是晚上7点钟的,而当天他的话剧要连演两场,算起时间,他可能会在下午4点多钟从stage door出来。然而,我到的时间晚了点,被告知他5分钟之前刚刚离开。

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,一定是4号的偶遇耗光了我所有的RP,因为5号晚上的话剧结束后,我也没能等到他。那天他结束演出后被很多同事拉着喝酒庆祝什么的,直到午夜十二点之后才从stage door走出来,而我要赶地铁,不能等到那个时候。所以,得知再次错过他之后,我真的很失望,只能拎着准备送他的一兜礼物先去正门的服务台换票。

换完票之后,我想,要不就再去stage door等一等,万一他还从这个门回来呢。事实证明,这个决定很正确。

我看到他的时候,他正站在街角打电话。我看到他的同时,他也看到了我。他放下电话,对我一边笑一边说Hi,而我也很囧地回了一声Hi。

接着,他问我:“你是我那天在桥边看到的人吗?”我说:“没错,就是我。”然后赶紧跟他说我有礼物送给他,以缓解无话可聊以及我英语巨渣的尴尬。

这时候,stagedoor只有我和他两个人,所以我一样一样拿出礼物给他看(有MV碟,中国的话剧DVD,中国结,中国画,以及刻有他中英文名字的印章),而他也一直耐心地听我用渣英语给他讲解。

我的英语真的很差,以至于常常语无伦次,于是我跟他道歉:“对不起,我的英语很差,浪费你的时间了。”而令我没想到的是,他一边笑一边说:“没关系,我的中文也很差的。”坦白说,这个略带幽默感的回答令我心头一暖,因为在我看来,他真的在安慰我,而并不是表面的敷衍。我觉得,Andrew Scott是个很体贴的人,这也是他被人称赞nice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我没忘了着重给他讲解菊叔画的MV碟封面,他看到这图的时候可是很惊叹的!啊,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事,我给他看完这些礼物,他很高兴,是真的很高兴,他对我说:“我可以给你个拥抱吗?”坦白说,我真的愣了一下,完全没想到会有明星这么干,所以我现在甚至有点回忆不起来被他抱是啥感觉了,囧。

在国内遇到明星,大家全都会肆无忌惮地掏出各种设备拍照、录像。但我想,如果遇到Andrew Scott这样的人,哪怕是再不懂礼貌的人应该也是做不出这种举动的。因为,他真的把你当作一个普通人,而你也会不自觉地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。每个人都知道,对待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,偷拍偷录是一种冒犯的举动。

于是,那段录像是我征得了他的同意之后才掏出DV的。我问他能否录一段像,能否对中国的粉丝们说几句话,他很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啊,然后便认真地询问我在中文里“Thank you”怎么说。我一字一句地教他,他就一字一句地认真学。录像之前,他还特地戴起了墨镜臭美,就是他在201里戴的那副昂贵的墨镜,现实中,他却常常用它搭配破烂的老头衫T恤。

那段录像大家想必也看过了。他在最开始就对着镜头说了“谢谢”,然后由于他的发音实在很囧,而我对自己的英文听力又太不自信,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在说一个我没听懂的英文单词。于是我愣在那里听他说,而他则对着我不断地重复“谢谢”。我回看视频的时候,着实觉得很囧,又着实感叹他的耐心。不得不说,他在录这段视频的时候是真的很开心的,笑得阳光灿烂的样子,而他最后一句“谢谢”说得还真是相当标准。

我在录像前跟他说希望他说话的时候能拿着那张MV碟,他欣然照办了。而他的nice也特别体现在这一点,他知道我是希望他能对菊叔说几句话,所以他在视频里可是blabla了好几句的。

录完像,我跟他说很想求合影,但是周围没有人可怎么办。他四下环顾了一圈,的确是没有人,于是他跟我说:“咱们可以自己照呀。”他指了指我的DV,我也就会意,把DV屏幕翻转过来,准备和他搞自拍。这时候,他说:“我来举好了,我的胳膊比你长。”这一瞬间,我可真是爱死他了,怎么会有这么体贴细心的男人呀。于是,我跟他的那张自拍合影是他按的快门,拍完之后他还询问我如何,需不需要再拍一张。其实我很想厚颜无耻地说再来几张吧,但实在没好意思。面对Andrew Scott这样的人,是很难无耻起来的!

直到这时候他才委婉地说:“我需要进去准备一下了。”我赶紧跟他说谢谢,实在耽误他时间了。他又笑着说没关系,道别之前还特地跟我说:“因为这两天演出完总有朋友拉着我喝酒,所以今晚我也很可能晚出来,你晚上就不要等啦。”Andrew Scott这个人,真是体贴得要命。

这是我记忆中与他最愉快的一次相处,一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,二是因为有礼物送,所以不至于气氛尴尬。其实Andrew Scott是一个略微有点腼腆的人,如果不是有固定的话题,他也不知道到底与人聊什么,这从他两次录像都以飞吻收尾就能看出来。因为除了飞吻,他大约不知道还能再说什么再干什么了。再加上我的英语又很渣,所以跟他的聊天一直停留在how are you层面。为了这个,我特地写了封信塞给他,这就是后话了。

我来见AndrewScott,其实是带着任务的。有好几个姑娘都托我找他要签名。我在7号下午送礼物的时候,顺便先给自己求了一份,他签在了MV碟上面,写了“送给Vivian”,又写了一句“希望你享受在伦敦的时间”,然后签上了AndrewScott的名字。其实,在他落笔的瞬间,我着实惊诧了。我此前并没有见过他的签名,而通过看他的表演以及访谈,我脑补出的是一个文艺男,而文艺男怎么可以写出这样一笔丑字呢!当然不管怎么样,得到了签名我还是非常开心的,然而我实在不好意思再让他多签几张,就准备后面再说。

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对我来说,开口找他要签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。我很愿意送他东西,毕竟收礼物不算浪费他的时间,也可以让他开心一下,而找他合影也不过需要他在我身边站几秒钟。但签名就不一样了。这些日子,他演话剧演得很辛苦。《皇帝与加利利人》是一部将近三个半小时的长剧,他是绝对主演,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,下台只是为了换衣服与转场。而且这剧的台词常常需要咆哮,角色性格也很多变,总之是一部很耗费体力的话剧。而这样的话剧,有很多天他都是连演两场的,中午12点45分上台,演到下午四点多钟。然后晚上7点钟继续登台,一直到10点半左右。算起来他要在舞台上高强度表演7个小时,还需要应付两批粉丝。而话剧休息的那些天,他就赶去三集片剧组,演莫里亚蒂教授。我了解了他的行程之后,觉得这真是个拼命三郎一般的存在。哪怕他真的很喜欢表演,很乐在其中,也不可否认,这样的行程太耗费体力了。大家也注意到了,他第二季比第一季瘦了一圈,泳池部分明显憔悴了。坦白说,我很心疼他,不愿意额外给他找负担,所以签名这么简单的事我老也开不了口。这任务一直拖到13号晚上,我第五次见他为止。

从第三次见面,他就开始主动跟我打招呼了。11号晚上,他从stagedoor出来,看到我就很高兴地说“how are you”,还问我在伦敦待多久。比较囧的是,后面这句话他重复了好几次我才听懂,赶紧说我只待三个星期。这也再次让我觉得懊恼,其实我真的有挺多话想跟他说,但限于语言障碍,什么都说不出来,每次都是流程性地打招呼、合影,道别。

前两次我跟他的见面都有偶然性因素在里面,一次是偶遇,另一次则是阴差阳错,错过了正常的见面时间。所以这一次我才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把stage door。AndrewScott对粉丝真的很nice,而相应的,他的粉丝也都很有礼貌。他总是招呼完一个粉丝才去招呼下一个,绝不冷落任何一个人,而他的粉丝们也都很礼貌地并不抢话,在一旁安静地等着。没有人冲上去围着他,甚至有的合完影就直接离开了。我猜,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不会被他忽略,并且还永远有下次见他的机会。Andrew Scott是那种少有的每次演完话剧都一定会在stage door与粉丝见面的人。

第四次见面是12号下午,由于这天他又连演两场,所以我又是赶在下午四点多见到的他。这次说起来也挺阴差阳错。下午我正在和上次那俩同学一起拍学校留的片子,赶到NT的时候又晚了一点。于是,快到stage door的时候,我是把摄影机架子丢给两个同学,全力跑过去的。他真的已经不在stage door那里了,而在转角那边站着,看着我气喘吁吁地跑了过去。其实当时我感到很囧,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像个SB追星族了,不仅干出了连买六张票的脑残事,还次次都来stage door骚扰他。于是我忍不住跟他解释,因为我只在伦敦待三个星期,并且可能未来再也没机会来了,所以才会这么干。他笑了笑,对此表示理解。

由于我刚刚在贝克街福尔摩斯纪念馆买了一本原版书,所以忍不住希望他在《最后一案》的部分写上Jim Moriarty的名字。好吧,虽然我老不好意思开口求签名,但是让他以教授的身份签名实在是诱惑太大了,所以我就无耻地这么请求了。

有关这段,还有一段小插曲。我通过他给我签名时的种种行为猜测到了,203也许根本没有瀑布情节。当然,Andrew Scott是一个心思很谨慎、口风又很严的人,他是不会透露半分机密的。哪怕是我忍不住问第二季Jim会不会死的时候,他都狡猾地一笑,说:“这我可不能告诉你,你等着自己看剧吧。”

所以,这段“剧透”是这样发生的。在我问能不能在这本书上签Jim Moriarty的名字时,他爽快地同意了。于是我翻开书寻找《最后一案》,最后打开了书中的瀑布插图,请他把名字签在这里。然而,就在这个时候,他却犹豫了,拿着笔却迟迟不落笔。我还以为是我托着书不方便他写字,于是我打算把书递给他。可是,他却突然开口说:“我演的Moriarty其实是和这个不一样的Moriarty,所以我想了想,我最好还是签Andrew Scott。如果你想写Jim Moriarty,就自己写在旁边吧。”我赶紧说好的,但心里却在嘀咕,因为Andrew Scott这个举动实在是太一反常态了。在我的记忆中,他是一个会在任何东西上签名的人,从不会拒绝签名请求。某一次,有个男人递了BC的福尔摩斯剧照给他,问他能不能写上Jim Moriarty的名字,他可是非常爽快地签了。所以,我思索着,这件事一定有问题!Andrew Scott在跟我耍心眼,这是很显然的!于是,当时我就做出了推断,一定是瀑布有什么问题,他莫非根本就没有瀑布戏?而这个推断果然得到了证实,哈哈。

再后来,就是第五次见面的签名了。我觉得,如果再不开口就难以完成任务了,所以我决定长痛不如短痛,干脆让他一下子签一沓好了!于是,他一走出stage door我就问他能不能给我的几个朋友签名,他当然很爽快地就同意了。这天是13号的晚上,之后就是7天的休息期,我要20号才能再次见到他。而这天他出来得格外早,还不到11点钟。出来的时候,他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,我问他能否签名,他爽快同意之后,便对我说:“不过你要等我一下。”于是,我就看他背着双肩包朝一旁奔跑过去,于是,我也就不明所以地跟着他跑过去了。我看到他停在一辆车旁边,问那个司机:“你们是Sherlock剧组的车吗?”得到肯定答复之后,他说:“你们等我两分钟。”然后,他又飞快地跑回来寻找我,而我并不知道他是在找我,于是不明所以地跟着他跑了回来,不明所以地看着他在那团团转。直到有一个姑娘指着我对他说:“她在那呢。”他才停下来。囧,真不知道为啥,我跟他的见面似乎总是充满了囧元素。

他走到我身边时我赶紧说,如果你很忙,那就下次再签吧,反正我下次还会来的。而他表示没关系,坚持要给我签。他签名的方式永远是这样的:先问我送给谁,签上对方的名字;然后写上一句话;然后再签Andrew Scott。他真的在赶时间,我看到他都手忙脚乱了。于是我赶紧说,后面的不要再写别的了,只签名就好了。而他竟然还对我表示感谢,就好像在感谢我对他的体谅。这时候我真的挺想抽自己的……于是这一天,我没再好意思求合影。他给我签完名,又给一个号称喜欢Moriarty的大叔签了名,然后跟两个姑娘合影。走之前,我问他20号晚上会不会出来,我说那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他的话剧了。他说:“我跟你发誓,那天我一定出来。”

这天晚上回去之后,我就决定要写封信给他。不为别的,只为了把很多想说而说不出口的话写清楚,诸如对他的感谢,以及无数次打扰他的歉意。如果不能表达清楚这些,我会觉得抱憾终生。这封信我写了八百多个单词,这对我来说真的是破纪录一般的存在,考研作文也不过一百多词而已。如果说之前我对他的感情是萌,是喜欢,那现在真的是“敬重”无疑了。我觉得我何其幸运,得以认识这样一个演员。

这些天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,我用了太多的笔墨跟人描绘Andrew Scott是个多么多么nice多么多么甜心多么多么好的人。因为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本命最美好最招人喜欢的一面说给大家听。而我觉得,现在他仅仅留给大家一个“软糯”、“甜心”的印象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因我而起的。那现在,就让我认真地说说Andrew Scott这个人。

他很神秘,这是他给人的最大感觉。在我看来,他甚至比莫里亚蒂教授还要难以捉摸。不知道有没有人思索过,在英国这样一个盛产八卦的国家,一个演员想保留自己的个人隐私是多么困难,而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,并且有望继续保持下去。有关他的所有私人信息都来源于2000年的一篇旧访谈,文章里提到了他父母的职业,以及他有两个姐妹;提到他几年前在都柏林有过女友,但目前(也就是2000年)是单身。而这就是大家了解的全部了。甚至有段时间,大家连他的生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。他是一个很注重隐私的人,不透露自己的隐私,也绝不主动打探他人的隐私,我甚至觉得,他有着过重的自我保护意识。很多人聊天时都会不自觉地大谈自己的事,要么就不自觉地询问对方的情况,而他完全没有这个“毛病”。我曾感觉到,在stage door与他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,但每次聊完,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“信息”。他仅仅在那段视频里提到他的母亲是个美术老师,而这正是他曾在2000年的旧访谈中提到的“旧料”。很多年以后,在三集片第二季已经播出的时候,他才在某篇访谈里提到,他已经与自己的伴侣一起在伦敦生活了十年。而除此之外,他拒绝再透露任何信息。他对此的解释是,他不希望把太多的私人因素牵扯进来,观众对他知道得越少,就对接受他的角色越有利。

他对表演的执着还不仅仅体现在这方面。他还认为表演应该具有平衡性,所以他觉得最好不要有哪个故事太热、太令人难以忘怀,因为这样会影响一个演员的可变性。这并不是在说漂亮话,因为他的确是在这样做的。我曾以为三集片第二季的播出会增加他的曝光率。毕竟,一个再低调的演员也不会完全没有“红”的渴望,而这个剧又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提升平台,但事实证明,我仍旧错了。第二季过后,他仅仅“勉为其难”地接受了一个音频采访。我说他“勉为其难”,是因为这仅有的采访也是通过电话进行的。他有话剧的时候,你能看到他活跃在舞台上,活跃在与粉丝会面的stage door。而其他时间,他永远像人间蒸发一般,没有新闻,没有采访,只能靠粉丝的偶遇来获得几张新照。这样的坚持几乎注定了他永远也不会大红大紫的,别说大红大紫,就连普通的曝光度也是一种奢望。

我曾说过,有的人耐得住寂寞是因为他活得简单,简单到只愿意追逐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而对Andrew Scott来说,这件简单的事情就是表演。有很多演员做不到高高抬起再轻轻放下,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表演为他们带来的东西,诸如奖项,诸如伴随而来的名利,而非表演本身。“淡泊名利”是个好词,也是很多人喜欢用来标榜自己的。但有多少人只是用“淡泊名利”的表象来追求名利,又有多少人是以委屈自己为代价来换取这一虚名呢?在我看来,Andrew Scott是真的担得起这四个字的。他喜欢纯粹的表演,并不喜欢随之而来的“附加价值”。既然在他看来,观众对他本人的熟识度与对他的角色的接受度是呈反比的,那么“名”显然就不是一件会令他喜欢的东西。那么,“利”呢?我曾认真考虑过养活一个Andrew Scott到底需要多大的花销。首先可以看看这位仁兄平日的穿着打扮:一件不知道穿了多少年的牛仔褂,几件已经穿出洞的老头衫T恤,几件开衫……他似乎就是用这些衣服的排列组合来完成自己的服装搭配的。其次,既然他已经跟伴侣在伦敦生活了十年,那么,房子就已经不在他的焦虑范围内了。再来看男人很喜欢的名车,据说这位仁兄是根本不会开车的,平日出行就靠地铁和出租车,所以这项开销也可也略去不计。那么,吃饭呢?如果大家还没有忘记“我们英国人会做饭”这个奇葩相册的话,那也就可以理解,英国人是绝对不会把过多的金钱投放在食物上的……所以思来想去,Andrew Scott其实是一个基本没有物欲的人,这样的人对于金钱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野心。

我很理解AndrewScott对于表演的热爱。一个人一辈子里总有些东西是他愿意废寝忘食地去做的,就比如我们的少年时代,哪怕冒着被父母老师训斥的风险,也要在作业底下藏本漫画书看;又比如大学里那些疯狂打网游的男生,有谁计较过为此付出的时间呢?就连现在也一样,有多少热爱着耽美同人的姑娘们,在用别人逛街、看电影、吃饭、睡觉的时间写文、画图、做MV。每个人周围都有太过现实主义的人,觉得这些全都“没有用”、“不值得”,觉得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。而我永远敬重任何一个愿意为了“爱”付出时间与精力的人。电影《三个傻瓜》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:“追求卓越,成功就会提着裤子追着你跑。”事实也正是如此不是吗?虽然他是个实打实的小透明,但他已经得了电影、话剧、广播剧这几个领域的大奖,而电视方面也通过Moriarty这一角色得到了BAFTA的提名。他每出一个作品都会获得各种好评,哪怕对作品本身颇有微词的,也从未否定过他的表演。身为他的粉,我可以很有底气地说一句:Andrew Scott,你真的老牛B了。
但如果说“爱”就是生命,应该不求回报地投身其中,那显然就有些矫情了。如果有人真的这么说,我还会觉得他未免太过装13。AndrewScott说过,他只把表演当作一种工作,他并不喜欢为了艺术而工作的说法。有的人认为演员免费地表演是一种美德,而显然他很讨厌这样的说辞,他还觉得演员应该获得好的报酬。而这也是我喜欢Andrew Scott的一点——虽然他说话很有深度,很有艺术家风范,但他太真实了,每句话都让我觉得直来直往,半点装13的架势都没有。

他的“真实”与“直来直往”就是我认为他性格“强硬”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就比如他从不忌惮在自己的访谈中说“讨厌”,他会说我最讨厌的表演方式是什么,最讨厌的说法是什么。他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从不看针对自己表演的评论,他甚至认为批评的力量是“荒谬可笑”的。不仅如此,他对观众也敢“大放厥词”,他讨厌“吵闹的观众”,“无法容忍人们走进剧院说,‘今晚太好了,台词演绎的太美丽了’”,他表示,“谁会去剧院就为了看台词念得多美丽?”嘿,这样的话还真没几个演员会直接说出口的。而会这样直言不讳的演员可往往有着媒体都害怕的特立独行的性格,又有哪个像Andrew Scott这么“甜心”呢?

他在访谈中当然也不总是“大放厥词”,更多时候,他都在阐述自己对于表演的理解。了解过Andrew Scott的经历的人都知道,他曾在爱尔兰的大学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,但上了没多久就毅然辍学了。他辍学的理由很简单:这里有太多他觉得没意义的课,却根本没多少戏剧。所以,他直接去了剧院开始表演。直到今天,他都很少花费时间做戏剧方面的研讨,准备一个角色时也从不去研究这个角色的背景资料。说他根深蒂固地厌恶科班学习倒也不太恰当,我觉得不如说,他只是讨厌传统的呆板的戏剧理论,对于表演,他有自己的一套“理论”。就比如,他觉得表演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,他时刻等待着意外元素的发生。在我看来,他似乎更追求一种接近“真实”、“自然”状态的表演,现实生活永远不会按照流程发展,大约在他看来,表演也是这么一回事。又比如,他对Moriarty这个角色的理解与分析。他认为这个角色的可怕来源于他的不可捉摸,他说,“莫里亚蒂最可怕的地方在于,他可以出现在你面前,伪装得非常平凡。他就是这么胆大妄为。”在谈这个角色的时候,他再次重申了他对背景研究的反感。他说:“我们害怕的是那些在大街上蹦到你面前,或是突然闯进你家里的人。这些人是纯粹的陌生人,他们没有背景资料。”在谈到莫里亚蒂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时,他也曾说过:“莫里亚蒂对夏洛克有一种迷恋,但这意味着侦探最好的朋友一直要激起某种激动的强烈的情感。最后一集里,有一幕我想要从一个小的细节表现出莫里亚蒂对约翰的态度。我想那是一种隐藏的敬意,但同时也是一种嫉妒。因为莫里亚蒂是一个反社会的人,我想有一些东西他不能完全地理解,那就是友情。他自己没有任何朋友,这是他和夏洛克的区别。”在我看来,莫里亚蒂这一角色的成功,也来源于他对这个角色理解的到位。在听到这些“分析”时,又有谁能觉得Andrew Scott是个不够“理论”的人呢。

这种“理论”的支撑也造就了他对表演的绝对自信。他在某篇访谈中曾说过:“我没受过培训,但是我不觉得有什么损失。我认为在工作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。但是另一些人认为专业训练是有用的,因为培训帮助人们建立自信心。我不认为我需要建立自信心,表演对我而言是如鱼得水的事。”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奖项和如潮的好评撑着,这话只怕会让人觉得大言不惭吧。但既然说这话的是牛B哄哄的Andrew Scott,那我也就只能由衷地感叹一句:Andrew,你当真霸气啊。

看到这些,大约也不会有人真的认为他是一个性格“软糯”的男人了吧?在我看来,“强硬”的性格与待人处世的“温文尔雅”、“有礼有节”结合得恰到好处,这才是Andrew Scott最招人喜欢的地方。或者不如说,其实,他的所谓“软糯”、“甜心”正是来源于他性格的“强硬”,他绝对的自信,他淡泊名利的心态。这种性格与心态让他的心理万分健康,让他对任何小事都不斤斤计较。所以,他对周围人的nice是发自心底的,这是一个心里充满了阳光的人在不自觉地发散正能量。

他的“温文尔雅”、“有礼有节”也并不仅仅表现在对粉丝的态度。这同样表现在他对待自己参演作品的尊重度上。我曾说过,我很能理解导演和编剧为什么喜欢Andrew Scott。如果我是一个导演或编剧,遇到这样一个演员:他能把我给他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,不仅如此,还能为这个角色赋予更多的生命力;他敬业,全心全意地演好我的片子,心无旁骛;他很好相处,与他交往让人心情愉快;不仅如此,他还能到位地评价我的片子,一句话就能说到我心坎里。遇到这样的演员,难道我不该撒花庆祝么?

这可不是我作为一个粉丝的脑补,来看看他对三集片以及导演编剧的评价吧:“很难找到这样一个作品,它有着真正的,真正的高品质,但同时又是流行的。有些时候‘流行’是一个不好的词汇,我能理解一点,因为很多流行的东西都不得不降格。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品,因为事实上,Steven Moffat和MarkGatiss是真正的福尔摩斯爱好者。这个剧集的出发点是爱,是为了让它更有趣更天才所付出的努力。”如果我是莫法特或麦哥,我一定爱死他了。而事实上他们也真的很爱他不是吗?在Andrew Scott再一次称赞三集片的时候,麦哥可是激动地吻上去了呢!

还不仅仅是三集片剧组。《Sea Wall》的导演Simon Stephens更是将Andrew Scott形容为艺术家,他觉得Andrew是一个能把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表演中的演员。而在与Simon导演的最新聊天视频中,Andrew Scott更是说了一段很艺术家很哲学的话:“我喜欢演戏,喜欢和人产生联系。演戏就像一种欲望,一种能够传递出事实的欲望。但这种立场到了采访时就改变了。我不擅长和记者打交道,是因为记者从你口中得到事实,然后把事实演化成一个故事,而我们做的,是创造出一个故事,然后再讲述一个事实。”这个导演可算是爱极了Andrew Scott,独角戏话剧,为他量身打造的短电影,还有无数次的幕后聊天视频。当然,Andrew Scott也不负他的期待,《Sea Wall》的话剧版收到的全都是outstanding的评价,而短片版更是借他的东风获得了不小的销量。

说了这么多是为了洗刷大家对Andrew Scott的刻板印象,现在我还得绕回跟他的第六次见面。那是20号晚上,我把写好的信当面塞给了他。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,他竟然一瞬间变得郑重起来,就好像他接到了什么贵重的礼物一般。他郑重其事地跟我说:“Vivian,我真的太感谢你了。”我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,因为我压根没觉得信算什么礼物呀,之前我送他那么多礼物的时候他也没有这么郑重其事。我想,也许Andrew Scott他更喜欢文字的东西?身为一个说话很哲学、很理论的人,倒也真的可能是这样。

我一共见了他七次,而最后一次其实并没在计划中。只是因为学校的一个活动并没像我预料的那么晚,所以我很冲动地又拉了一个同学陪我去看了最后一次。这天晚上,Andrew Scott一出门就跟我说:“我看了你的信。”他还不断对我说,你的英语不差。陪我去的这个同学后来跟我说:“Andrew Scott对你真的很好。我看到有其他粉丝在那边招呼他,但他对她说:‘先等一等,我要先和她照完相。’”

他对我们表示,里面有朋友在等他,他要进去了。而在此之前,我忍不住又给他录了一段视频,也因为有朋友在等他,所以这一次他说得很简短。而那个转身前的飞吻,也就是我记忆中与他最后的道别了。

我曾经以为最后一天我会非常非常地舍不得,但事实证明,我始终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追星族,所以我可以以非常非常平静的心态面对这次道别,虽然我已经意识到也许我这辈子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了。反而是在转天,当我最后一次坐在221B对面的小餐馆吃饭时,才忍不住涌起了悲伤情绪,小小地哭了一场。

也许在那个时候,大部分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小透明演员。哪怕第二季播出之后,很多人对他的喜欢也仅仅是对Moriarty这一角色的移情作用,又或者是单纯喜欢那个“软糯甜心”的形象。也许我凭着几面之缘以及零星的访谈对他的了解仍旧是偏颇的。但Andrew Scott这个人,是确确实实地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。这个位置也许并不大,只是一个安静的角落,但会让我想起他的时候,觉得生活很美好,很温暖。

我只希望耐得下性子看完这一万多字的人,能够比以前更好地了解Andrew Scott这个人。

END


后面附上两段我在stage door拍的视频。

视频一:Andrew Scott对中国粉丝说“谢谢”

https://www.tudou.com/programs/view/ncG577oiHCo/

视频二:Andrew Scott与我道别

https://www.tudou.com/programs/view/xIDg33gUfwM/




评论

热度(154)
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